技术支持  
关闭

夏季养蚕,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防控

进入6月以来大部地区气温居高不下,蚕病的发生也进入全年高峰,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等病毒病多发,截止6月中旬,全区的蚕病监控数据显示,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的发生率较往年显著增高。在对蚕病的跟踪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户对这两种蚕病缺乏认知,更不了解防控措施,常会连续多批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蚕农的收益。因此,非常有必要向广大蚕农科普这两种蚕病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降低蚕病的发生,促进蚕农稳产增收。

微信图片_20181116095107.jpg


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的特征


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都属于病毒病,中肠型脓病病毒(CPV)可形成多角体,多角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而浓核病病毒(DNV)不形成多角体,病毒对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弱。

这两个病在感染24小时后,食桑缓慢随着病情加重不食桑,行动严重不活泼,蚕体瘦小,病势缓慢病程长,群体发育不齐,病蚕的粪便、胃液是蚕座内主要的感染来源。混育感染导致大蚕期假熟蚕,不结茧;大蚕期表现症状为食欲减退,静伏蚕座四周,体色失去青白,渐至停食呈空头蚕;响食后发病体壁多皱褶;发病严重时排泄黏粪、污水,白粪;严重时也表现出吐水现象。


中肠型脓病后期撕开蚕的腹部体壁观看中肠,出现乳白色肿胀病变,失去透明(健康蚕中肠内充满桑叶碎片,中肠透明)。


浓核病发病较中肠型脓病急,体色发黄,小蚕感染的在蚕体后部呈锈色,排褐色稀粪或污液,撕开中肠无桑叶碎片,充满黄褐色液体。没有乳白色肿胀病变,死后尸体软化从后部开始干瘪。


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可发生同时感染,彼此无干扰现象。

微信图片_20181116095111.jpg


发病规律:


   这两种病以夏秋季蚕期发生较多,以4-5龄,特别是以5龄5-6天发病多。养蚕环境、桑叶存在病毒,食下传染是主因,环境高温闷热、桑叶发粘变质是诱因,潜伏期,一般从食下病毒到发病7天左右;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传染源是病蚕尸体及蚕粪中的病毒,通过蚕座感染桑叶食下传染。


防治措施:


1、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源。推荐用2%的新鲜石灰浆或碱性含氯消毒溶液对蚕室、蚕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2、严格提青分批,及时淘汰病蚕、迟眠蚕,防止混育传染。

3、做好蚕期的蚕座消毒工作。眠、起蚕时要撒新鲜石灰进行眠起蚕处理及蚕座消毒。由于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在碱性中溶解的速度相对血液型脓病的多角体较慢,所以用石灰上特别注意要把整个蚕座覆盖完不露蚕沙为准,而且撒石灰后要稍长点时间才能加网喂叶。

4、加强桑叶的采、运、贮管理,防止发粘、变质桑叶喂蚕。

 5、野外昆虫是这两型病毒的重要传染源,及时做好桑园治虫,防止交叉感染。

6、添食抗生素对两种蚕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点击拨打服务热线

0817-2925009